關于蚯蚓的教學設計 關于螞蟻的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教案下

關于蚯蚓的教學設計 關于螞蟻的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教案下

關于蚯蚓的教學設計 關于螞蟻的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教案下

第四課  蚯蚓

【教學目標】

科學概念

1、蚯蚓有其適應環(huán)境的身體結構。

2、蚯蚓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,如對外力刺激的反應、對水的反應。

過程與方法

能用簡圖畫出蚯蚓的形態(tài)結構,能用維恩圖比較相同和不同。

情感、態(tài)度、價值觀

喜歡蚯蚓這樣的小動物,樹立認真細致、實事求是地觀察態(tài)度,做到不打擾、不傷害小動物。

【教學重點】經(jīng)歷對蚯蚓的觀察,初步理解動物身體結構的多樣性。

【教學難點】對蚯蚓的細致的觀察,對蚯蚓身體結構的認識。

【教學準備】每組:幾條蚯蚓,一只淺水碟子。

【教學過程】

一、課前布置學生捉蚯蚓

1、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,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(huán)境上的特點。

2、關注: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。

3、設計意圖: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(huán)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。

二、觀察蚯蚓的身體

1、組織討論觀察蚯蚓的身體的順序,討論紀錄的方法。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。

2、學生觀察、記錄蚯蚓牛的身體。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。

3、關注: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門、扣、和環(huán)帶,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。

4、設計意圖:認識蚯蚓的身體結構特點。

三、觀察蚯蚓的運動和反應。

1、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蚯蚓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。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。

2、學生觀察、記錄蚯蚓的運動。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。

3、關注: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(比如用水刺激)的方法觀察蚯蚓的反應,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。

4、設計意圖:認識蚯蚓運動和反應的特點:靠環(huán)節(jié)間的縮放運動,能對刺激做出反應。

四、比較蚯蚓和蝸牛的相同和不同

1、回顧維恩圖的用處。

2、學生把上節(jié)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,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,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。

3、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。

4、關注: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。

5、設計意圖: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。

五、鼓勵學生飼養(yǎng)蚯蚓,以獲取更多有關蚯蚓的信息。

第五課  螞蟻

【教學目標】

科學概念

1、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,適應陸地上的生活。

2、螞蟻的身體分成頭、胸、腹三個部分,頭上有觸礁,胸上長有六只腳。

過程與方法

1、用圖畫盡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。

2、想辦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的問題,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。

情感、態(tài)度、價值觀

以細心、小心的態(tài)度觀察螞蟻,愛護小動物,珍愛生命。

【教學重點】經(jīng)歷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的過程,初步體會動物的多樣性。

【教學難點】觀察螞蟻過程中不干擾螞蟻,室外觀察螞蟻的安全性。

【教學準備】

每組:少許面包,少許白糖、和死掉的昆蟲,放大鏡。

教師準備: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、白志、放大鏡、小盆子、小石塊。

【教學過程】

一、課前布置找螞蟻

1、課前找螞蟻的要求:在校園找到螞蟻;不驚擾螞蟻;不捉螞蟻。

2、學生找螞蟻,最好能找到螞蟻的窩。

3、關注:學生是否按要求找螞蟻。

4、設計意圖:為觀察螞蟻找到合適地點。

二、觀察螞蟻

(一)室外觀察螞蟻

1、交流有關螞蟻的經(jīng)驗。

2、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。

3、教師整理學生的意見并根據(jù)學生意見適當補充觀察的注意事項。

4、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。

5、關注: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;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、吃食、運動、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,是否認真記錄。

6、設計意圖: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;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、吃食、運動、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。

(二)室內觀察螞蟻(用于補充室外觀察的不足或校園內找不到螞蟻的情況)

1、教師問:“螞蟻要亂跑,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?”

2、學生討論方法,教師整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