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注下一代的道德培養(yǎng)――品行端正

關注下一代的道德培養(yǎng)――品行端正

關注下一代的道德培養(yǎng)――品行端正


  發(fā)展過程不是自動形成的,當一個人原來主張“做人應當誠實”,后來說:“我要做人誠實”,那么他就更有可能在各種情況下都為人誠實無欺。一個人用以規(guī)范自我的道德原則就叫這個人的道德自我。道德自我不僅決定著一個人認為什么樣的行為方式是正確的,而且決定著他為什么這樣認為:“我必須自己決定采取這種方式?!边@一標志對于理解道德行為的多樣性至關重要。基本的信念人們廣泛擁有,就連最小的孩子都不例外;區(qū)別在于按照信念做事的決心大小。 

  大多數(shù)成年人和兒童都表示相信聽任別人受苦是不對的,但其中只有一部分人認為他們自己應當對某個災難事件(如非洲受災)采取行動。只有那一部分人最有可能慷慨解囊或者親自去救災。對于人類苦難的關切是決定他們自我意識和人生目標的關鍵,因而他們覺得有責任采取高尚的行動,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辭。但是研究也發(fā)現(xiàn),模范人物的道德判斷能力并不比常人強,他們的道德觀念及科爾伯格層次模式與普通人沒有太大差別。 

  普通人也意識到道德問題,但在他們看來道德問題與他們自己的生活及自我意識十分遙遠。非洲災難似乎遙不可及、無關緊要。即使是離得比較近的問題,如一幫野蠻孩子恐嚇同學,也是別人家的事。對于這樣的人來說,道德意識并不足以激發(fā)他們采取道德行動?!?/P>

  道德自我的發(fā)展遵循一條普遍規(guī)律。它往往在兒童晚期形成,這時兒童能夠分析人們包括自己穩(wěn)定的性格特征。兒童時期,自我識別特征通常包括與行動相關的能力和興趣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兒童逐漸用道德方面的詞匯界定自我。到生理發(fā)育期,他們往往使用一些形容詞如“公正”、“大方”、“誠實”等。有些少年甚至以自己的人生目標來描述自己。他們講的是崇高目標,如關心他人、改善社區(qū)現(xiàn)狀,或者崇高使命使他們的生命更有意義等。然而在通過道德判斷能力的標準心理測試時,他們的得分并不比同齡人高。這一研究結果很重要,因為它是在經(jīng)濟落后的城區(qū)、在一群被認為具有高度危險和犯罪傾向的少年間進行的。犯罪少年的自我意識不成熟。特別是對自己未來角色的概念更是如此。這些犯罪少年想象自己當?shù)牟⒉皇轻t(yī)生、丈夫、社會公民、宗教信徒等任何積極的社會角色?!?/P>

  兒童道德自我的產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,從許多微小的方面慢慢習得,如他人的反饋,觀察他人或是積極或是消極的行為,回顧自身的經(jīng)歷,家庭、學校、宗教機構乃至媒體的影響等。這些因素的影響大小因人而異。



(責任編輯:暖暖的陽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