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學數學圖形的拼組的教案 教學設計 教學資料
小學數學圖形的拼組的教案 教學設計 教學資料
第三單元、圖形的拼組
單元分析
一、 教學內容:
圖形的拼組(教科書27~30頁)。
二、 教學目標:
1、通過操作活動,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,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、正方形邊的特征。
2、通過觀察、操作,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。
3、能根據要求自己操作學具。
4、注意所學知識的前后練習。
三、 教學重點、難點:
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關系。
四、 教學建議:
本單元教學的關鍵是把握好教學要求,在上學期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擺、拼、剪等活動,體會平面圖形的一些特征,并感知平面圖形間和立體圖形間以及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間的關系。
1、 平面圖形的特征
例1是一個做風車的手工活動,通過讓學生按要求折一折來體會長方形、正方形邊的特征。在做的過程中,引導學生說一說,以突出平面圖形的特征和關系。
2、 立體圖形的特征
例2是一個拼組活動,通過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圖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圖形,或用幾個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六邊形等,使學生初步體會平面圖形的關系,從而學習用聯系變化的觀點看待事物。
五、 課時安排:
1、平面圖形的拼組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課時
2、平面圖形的轉換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課時
3、立體圖形的拼組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課時
二十三 平面圖形的拼組教學設計
教學內容:教科書27頁例1、例2,28頁做一做,練習六1、2題,30頁折紙飛機。
教學目標:
1、通過操作活動,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,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、正方形邊的特征。
1、 通過觀察、操作,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。
3、能根據要求自己操作學具。
4、培養(yǎng)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。
教學重點: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。
教學難點: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
學具準備:教師:各種平面圖形的圖片;學生:學具袋中的平面圖形。
教學方法:動手操作法、談話法
教學過程:
一、 激趣導入:
小朋友們,老師知道大家平時特別喜歡折紙,今天我們一起來折一折好嗎?
二、學生自主探索有關平面圖形相互轉換的知識:
1、 做小風車:
(1) 小朋友們,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小風車。
(2) 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和一張正方形的紙根據例1要求:沿虛線折一折。
(3) 匯報交流自己折后的發(fā)現,教師小結:長方形的對邊相等,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。
(4) 做小風車,使學生既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征又看到它們之間的關系。如把長方形紙折成正方形利用了正方形四邊相等的特征,把正方形紙剪成四個三角形時,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關系,轉動風車時,又看到了風車所轉動的路徑是一個圓。
2、 平面圖形的關系:
(1) 學生準備好學具(各種平面圖形的卡片)。
(2) 教師提出要求:能不能用幾個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?能不能用幾個相同的長方形拼成一個正方形?學生獨立操作。
(3) 用你手中的圖形拼組,可以拼學過的圖形,也可以拼沒學過的圖形。學生獨立操作。
(4) 小組互相交流:用了幾個什么圖形拼成了一個什么圖形。
(5) 全班共同交流,學生到黑板上演示。
(6) 說一說你通過這些平面圖形的拼組有什么收獲?
三、練習:
1、完成28頁做一做:
(1)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,想各種辦法。
(2) 教給學生最簡單的方法。
(3) 讓學生說一說通過用圓形紙剪成一張正方形的紙,你發(fā)現了什么?使學生看到有時圓和正方形是可以轉化的,從而學習用變化的觀點來看問題。
2、完成練習六第1題:用 拼一拼。激發(fā)學生的想象力,增加學習的興趣。
3、 完成第2題。
4、 自己想想還能用什么拼成什么?
5、 30頁教你折紙飛機。
四、小結:
1、 小朋友們,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內容?
2、 談一談你的收獲。
- 小學數學關于圖形的拼組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
- 小學數學扇形統計圖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
- 小學數學扇形統計圖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
- 小學數學復式折線統計圖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
- 小學數學復式折線統計圖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
- 小學數學展開與折疊(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
- 數圖形中的學問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與反思
- 小學數學關于三角形的認識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
- 小學數學關于三角形的分類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
- 小學數學關于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
- 小學數學關于折線統計圖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
- 小學數學關于簡單的路線圖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
- 小學數學關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
- 小學數學認識長方形、正方形和圓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